广州新华学院第11期教师AI赋能培训圆满收官——以技术之力,筑教学之新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7 10:28


2025年10月24日-26日,为期三天的广州新华学院教师AI赋能培训(第11期)《AI在高校教学中的进阶运用》在热烈的研讨学习氛围中落下帷幕课程设计紧密围绕高等教育的核心场景,特别邀请AI智能体专家罗老师来授课,通过“认知—教学—实践—场景”四大模块的递进式学习,引导教师将前沿技术工具转化为提升教学效能的实用“利器”。

认知篇:明辨工具,为教学选择最优解

培训伊始,课程并未急于介绍具体操作,而是引导教师回归教学本质,思考“如何为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最匹配的数字工具”。

罗老师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的AI智能平台,如擅长复杂逻辑推理与代码生成的DeepSeek,其在处理数学证明、工程问题等需要严密思维链的学科任务时展现出独特优势;而Kimi则以其强大的长文本处理能力,成为教师快速梳理文献、提炼核心观点的得力助手;通义千问、腾讯元宝及WPS AI等平台,则在文档处理、公文写作及课件生成等日常教学事务中提供了高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通过对比分析,教师们建立起清晰的工具选用逻辑,明白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新”,而在于“准”——精准匹配教学需求,方能事半功倍。

教学篇:重构流程,让课堂准备更从容

如果说认知篇是“选对路”,那么教学篇便是“走好路”。本模块的学习聚焦如何将选定的工具深度融入备课、授课与评价的全流程。教师们现场演练了如何利用Kimi PPT或WPS AI,仅凭一份课程大纲或几个关键词,便能快速生成结构清晰、排版美观的演示文稿初稿,将教师从繁琐的格式调整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内容的精炼与教学设计的创新。

此外,课程还引入了腾讯元宝的文本提炼功能,帮助教师从冗长的政策文件或学术报告中迅速抓取要点,高效完成教学素材的二次加工。这些实操训练,让教师们真切感受到,技术赋能并非取代教师,而是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抽离,使其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和人文关怀的教学互动中。

实践篇:动手创造,打造专属教学助手

培训的第三天上午,课程进入高潮——“从使用者到创造者”在“扣子(Coze)”平台上,每位教师都化身“开发者”,亲手构建一个名为“解忧小新”的个性化教学智能体。

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教师们为自己的智能体设定了明确的角色与功能它可以是课后的答疑小助手,自动解答学生关于作业格式、参考资料等常见问题;也可以是学习进度的追踪员,定期向学生推送复习提醒。这一过程,不仅让教师体验了前沿的开发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教师思考如何构建一个7x24小时在线的、永不疲倦的“教学伙伴”,从而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及时、个性化的支持。

场景篇:融会贯通,激活教学的无限可能

最后的“场景篇”旨在打破工具壁垒,展示多平台协同作战的强大力量课程展示了“即梦”AI图像生成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们通过输入精准的提示词,可以为抽象的学科概念(如法律诉讼流程、物理原理)生成直观、专业的教学插图,甚至能定制符合特定配色与风格要求的知识卡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视觉维度。课程中还引入了“海绵音乐”,演示了如何为课程导入环节创作一段契合主题的原创背景音乐,用声音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在学术研究与信息检索层面,秘塔AI搜索与知乎直答则成为教师的“学术雷达”,前者能穿透海量文献,精准定位核心研究成果并自动生成综述大纲,后者则能汇集领域内专家的多元见解,为教学案例的选取提供鲜活素材。这些工具的叠加使用,共同构建了一个覆盖“视、听、读、思”的立体化教学支持生态。

赋能篇:以技术为翼,助教学远航

本次AI赋能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的传授,更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新。参训教师普遍反馈,课程内容紧贴一线教学痛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极强的实操性。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此类赋能项目,推动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新华学院的教师们在数字化浪潮中,始终站在教学创新的前沿,为培养新时代的卓越人才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