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10日,为期三天的广州新华学院教师AI赋能培训(第13期)《AI在高校教学中的进阶运用》圆满落幕,来自全校各院系的56名骨干教师参与,通过"认知-教学-实践-场景"四阶递进式培训体系,系统掌握了AI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方法。
本次培训紧密对接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战略部署,旨在培养一批具备数智素养的教育创新引领者,培训过程中采用"理论讲授+实操演练+案例分享+互动答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参训教师现场创建了自己的专属教学智能体,实现了从"AI工具使用者"到"AI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转变,为学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第一篇 认知筑基:从工具丛林到精准选择
在认知篇模块,课程中摒弃了传统"大而全"的工具罗列方式,而是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AI工具评估体系。参训教师通过对比新华妙笔、豆包AI、DeepSeek、通义千问、KIMI等主流大模型的特性,掌握了"根据教学场景选择合适工具"的核心能力。
培训现场,教师们使用沉浸式翻译浏览器插件实现了外文文献的实时翻译,用DeepSeek生成了课堂互动"随机点名转盘"的完整HTML代码,还通过《大学老师HTML小工具细分场景规划》,了解了不同学科专属的AI工具矩阵。"认知篇不仅教大家"用什么",还落地到"为什么用",为后续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篇 教学赋能:从效率提升到模式创新
教学篇模块聚焦AI如何重构教学全流程,课程中展示了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到课后评价的全链条AI应用方案,教师们学习使用Kimi PPT和通义PPT将教材内容一键转化为精美课件,通过墨滴平台掌握了公众号文章的专业排版技巧,借助get笔记实现了碎片化知识的结构化整理。
在实操环节,参训教师用小浣熊AI完成了复杂教学数据的快速处理,用腾讯元宝AI提取微信生态中的教学资源,还体验了即梦AI生成学科专属配图。培训特别强调了提示词工程在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作用,教师们通过不同的提示词公式,成功生成了针对不同学科的高质量教学素材,运用AI让抽象知识具象化,让传统课堂焕发新生机。

第三篇 实践创造:从智能助手到专属智能体
在实践篇参训教师从AI工具的使用者蜕变为智能体的创造者,课堂上讲师以"解忧小新"为例,详细讲解了情感陪伴类AI智能体的设计原理,通过深入理解用户背景、精准把握情感需求、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构建出有温度、有记忆、有文化的智能体。
教师们不仅学习了如何编写底层提示词,还掌握了在扣子平台上创建和部署智能体的完整流程。一位青年教师在成功创建了专为大学生心理咨询设计的智能体后分享说:"我从未想过自己也能开发AI智能体,这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充满期待。"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这些智能体不仅能24小时解答学生疑问,还能根据学科特点提供个性化指导,真正实现了"一位教师、千万助教"的教育愿景。

第四篇 场景融合: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场景篇模块展示了AI工具叠加使用的协同效应,通过"多模态教学资源创作"案例,演示了如何将不同AI工具串联使用:用千问生成教学场景脚本,用即梦AI创建连续分镜插图,用秒剪将文字转化为视频,最后用海绵音乐为教学场景视频配制主题曲。
在实操环节,教师们学习了如何用可灵AI生成教学视频,如何用腾讯元器创建专业答疑助手,还掌握了《AI大模型数据脱敏使用指南》等安全规范。课堂上还学习了AI时代搜索的实用技巧,教会教师用10个常用搜索语法精准获取教学资源。这种工具叠加使用的方式,让教师们看到了构建完整教学生态的可能性。
同时培训课程中还强调了AI应用的安全性与规范性,提醒教师在使用AI工具时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学术机密和知识产权。技术再先进,也要守住教育的底线。

赋能今日课堂,引领未来教育
课堂上教师们就各自学科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探讨学习,三天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这次培训不是简单的工具操作,而是真正教会大家如何将AI融入教学全流程。学校也将持续推进AI赋能教师发展,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鼓励更多教师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实践,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随着第13期培训的圆满结束,参训教师将带着新技能重返教学岗位,他们将成为学校AI教育应用的"火种",带动更多教师拥抱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共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