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就其目的不同,通常分为“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判”和“形成性评价”三种类型。“总结性评价”在我国高校学生评价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其目的是检验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它无法指出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为今后的教学指出方向;我国高校目前普遍使用的学生评价方式是综合评判法,该评价方法是为了选拔优秀学生,鉴定功能较强,在这种评价中,期末考试仍然占很大比重。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是选拔社会精英,而是培养具有探究能力的创新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传统上以单一的鉴定分等为目的的学生评价制度的缺陷日益显露,以改进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备受关注[1]。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形成性评价这一说法最早是由美国评价研究专家斯克里文提出的,他在为一门课程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次使用了“形成性评价”这一术语。他的观点就是,形成性评价涉及在编制和试验一门新课程的期间,收集适当的证据,以使今后该课程的修改就在这个证据的基础上进行[2]。随着教育评价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也在逐渐丰富和深化。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定义,目前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综合来看,形成性评价是贯穿教学活动过程,以调整教学或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评估程序,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评价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在教育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二者的区别主要在目的职能、评价时间等方面。形成性评价意在对正在进行的课程做出效果反馈,并根据反馈不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做出调整,而总结性评价意在对课程总体的效果做出评价,以比较确定优劣。就评价时间而言,前者是在课程进行之中插入,通常只涉及课程局部教学效果;后者则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是对课程总体效果的测试。此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评价的主体、评价信息反馈方式和评价结果的利用等方面也有些差异。但是,我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陈玉琨教授认为:二者之间的这些区别并非是本质的,而是由目的或期望用途的不同而派生的[3]。
虽然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两种独立的评价方式,但有时也可相互补充。它们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同一评价在不同的评价实施人看来可用作不同的用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常可一起使用,形成性评价能提供及时的定期的反馈,而终结性评价在更多情况下展示的是最后的学习结果。
概括来讲,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诊断性:形成性评价结果是不断地反馈给被评对象的,其中好的方面可对被评对象起到强化和激励的作用;不好的方面能帮助被评对象及时发现问题,促进被评对象的改善和发展。
(2)持续性:形成性评价是贯穿整个评价始终的。
(3)灵活性: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具有灵活、随意的特点,除了各种审核、考试外,还有调查、访谈、观察等各种方法,评价者可根据需要选择。
(4)开放性: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改进过程不是封闭的,整个评价过程是处于“评价—改进—再次评价”的不断循环之中。
(二)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评价观不断进步和完善,新的高等评价教育观倡导人文主义的评价观念、激励与发展的评价功能、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定性评价方式。评价不再仅仅是对被评价者的分类划等,而是促进其潜能和创造性的发展,并由此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形成性评价正好顺应了高等教育评价观的这种转变。学生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包括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交往与协调能力、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各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而这些都不是一次简单的最终测验能得到的,因此,学生评价更应向形成性评价方向进行改革。
形成性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它更有助于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它持续记录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对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具有积极意义[4]: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平日的点滴积累,促使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并据此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调节,这对于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强化学生的学习。阶段性形成性测试能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否已达到了阶段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测验发现的问题,经过分析,可以及时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为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也为确定新单元的学习目标提供必要依据。这种及时的反馈,强化了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同时激励学生改进不足,比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的开展。
第四,提供学习的矫正措施。根据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给学生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自觉地改正错误,提高学业成绩。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形成性评价开展方法
形成性评价实质上是对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开放学习者,评价的内容是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学习准备、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四个方面。美国高校从20世纪80年底以来,就一直试图将学生形成性评价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四种具体的组织形式,并逐渐被我国高等教育所借鉴。
1、档案袋评价。它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学生的努力或进步的材料,以及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等补充材料,来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证据。这一方法明显耗时、耗力,而且从标准的建立到档案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都是很琐碎的工作,需要师生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档案袋评价在我国高校应用不多。
2、课堂评估。这是一种典型的形成性评价,它通过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评估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提问法和小纸条技术等。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可确定课程安排是否合适;设计合理的问题可及时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通过小纸条可收集学生的意见,了解当堂课的学习成效或存在的问题。这一方法反馈及时、简便易用,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3、具体技能的评价。该方式可通过模拟不同场景来锻炼学生的具体技能,如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往往要花费一个学期或一段时间,最终要根据学生的作品或表现来给出成绩。而在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及时给学生全面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帮助他们进步。
4、毕业生追踪调查。该方法通常是通过调查学生毕业后两年或五年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大学经历对学生的影响,也对在校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5]。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不限于以上列出的几种,而在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中,应根据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在形成性评价方案制定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大致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1、导向性原则。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所以,形成性学生评价应突出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挖掘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全面性原则。评价范围应涵盖不同层面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且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从思想、道德、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3、发展性原则。“发展”是学生评价的核心。首先,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激发同学自我发展的意识,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和进步;其次,形成性评价本身也是一个持续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应随着评价对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创新,以突显评价的调整和改进功能。
4、激励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要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给予正面反馈、积极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有大量理论支撑,但形成性评价在真正应用到我国教学过程中时,仍存在不少问题[6],例如:评价缺乏艺术性,教师过于注重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性,求大求全,缺乏人性化、人文化的整体性评价;教师批阅作业时给分情况随意性较大,缺少详细的评语;管理者与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仍然不足,没有充分理解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6],例如:提高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加强形成性考核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平时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使之真正成为反映和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程度的标志;形成性评价要适时适度,过分强调定期评价、频率高,既费时又效果不佳;要采用互动式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提高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只有被学生理解和认同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必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真正将形成性评价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之转化为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幕乾伟. 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探究,高教论坛,2011(06):46-48.
2、B.S.布卢姆著,邱渊等译. 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陈玉馄. 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棍田椒一著,李守福译. 教育评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3:62.
5、张红梅. 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43-46.
6、郭小霞,隋树杰,孙晶.《形成性评价在我国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现状》,护理研究,2007,21.(11):2840-2842.